禾盛景觀


 hsdesign
關于濕地公園景觀恢復性設計
來源: | 作者:小禾 | 發(fā)布時間: 1015天前 | 1278 次瀏覽 | 分享到:


水景營造

水面空間

濕地公園在改造的過程中,在保留原有格局的基礎上,將步行道兩側的池塘改造成為大小不同的兩個湖面,將通過涵管聯(lián)系的水面改造為步行道的兩座木橋,加大兩個湖面水的聯(lián)系與溝通湖岸線采用自然式,通過收與放的結合,更顯水面的開敞與幽靜之感對原有的土丘,則改造為小島,布置景觀亭、配置植物,在其南面增設-個小島,豐富水面空間,增加空間上的尺度變化在與將樂路和食堂相鄰的南面轉角處設計一處涌泉,通過疊水處理,流入湖內,促進湖水的交換,給這平靜的湖面增添了幾分動感。

岸線空間

濕地的水岸邊界線是具有水與岸兩種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過渡地帶濕地邊岸作為生態(tài)交錯區(qū),關系生物活動包括繁衍、遷徙、覓食等在濕地的設計中,打破了原有的規(guī)整式的駁岸,四周岸線采取蜿蜒曲折的自由曲線,有效增大岸線與周圍環(huán)境的接觸界面,為各種動物的活動提供了較多的機會,提高了濕地邊界的邊緣效應改造后的濕地公園,其駁岸形式大都為自然式的生態(tài)駁岸和通過植物軟化的塊石駁岸,僅有北部留有部分混泥士駁岸公園的西面和南面兩側,在種植上都比較自然,西面的種植基本保持了原有的野生植物.疏密有致的自然生態(tài)植物,使蜿蜒曲折的岸線和天際線時疏時密、時斷時續(xù),呈現出岸與水的天然畫意而北面的種植并沒有因規(guī)則的混泥士駁岸而變得生硬,反而是在一排排規(guī)則的池杉中夾雜種植各種植物,使其更顯野生之態(tài)東面則為沿路的規(guī)則式的自然生態(tài)駁岸在整體的岸線空間設計上,都為各種水生與陸生動物提供了棲息的環(huán)境,形成了生態(tài)的“過渡帶”".

親水空間

親水空間可存在于陸域空間中,環(huán)繞在整個景觀的周邊,帶給人的是一種對景觀的宏觀把握 ,欣賞景觀整體美也可用于水中穿行,使人們更親近景觀,欣賞景觀局部的意境美以親水平臺的形式出現的親水空間,給人帶來更加親近的感受,使其能與水融為一體,感受其氣息在濕地公園改造中,將親水空間以水邊散步道、水上步行道、親水平臺這三種形式實現 ,很好的實現了人與自然的散點式對話在西南角的湖邊和濕地公園的湖面上,都設有水邊散步道, 不僅可以欣賞公園整體的美,也可以漫步聆聽各種動物的叫聲在貫穿公園南北的水上步行道上, 設計了兩座水上木棧橋,站在橋上可以盡情的欣賞濕地的每個角落,實現了人與自然的遠距離的交流,同時也避免了人對動物的干擾夕陽下那木橋上欣賞聆聽自然的背影,將會是一幅和諧而美麗的畫面濕地公園中設有兩處親水平臺,一是位于東南 角與將樂路相連的隱藏于竹林中的木質親水平臺,是位于水上通道中間開敞的木質親水平臺兩處小尺度的親水平臺,一“隱”一“敞”的布置形式,使師生們能夠從不同的視角去了解和感受自然,同時也創(chuàng)造了一 開一合的兩種不同的空間,使們在游覽時有了更多的體驗.

植物景觀營造

在植物配置的過程中,秉承以鄉(xiāng)土植物為主、四季有景、四時有花、生態(tài)自然的設計理念,模擬自然界植物的生存模式進行植物配置,營造濱水濕地景觀特色 對于不同的岸線形式,采取了不同的配置形式,如對于濕地公園北部的規(guī)則式塊石駁岸,配置 了云南黃素馨、花葉假連翹、 方竹等,云南黃素馨其柔軟、細長的枝條垂至水面,遮擋了石岸,軟化岸線花葉假連翹優(yōu)美的葉形葉色與方竹修長柔美, 把食堂襯托的更加美麗濕地公園中大部分的土岸的植物配置,則結合蜿蜒曲折的地形,采用自然式的配置方式,使得景觀疏密有致、自然有趣如濕地公園南部與西部的緩坡駁岸,植以芒果、廣玉蘭、羊蹄甲、烏桕、短穗魚尾葵、南天竹、海芋、蟛蜞菊、蜘蛛蘭等,形成了喬木+灌木+地被的配置模式,逐步實現生態(tài)自然的植物群落,在濕地公園與將樂路連接的北部,營造亞熱帶闊葉林植物景觀,配置了芒果、短穗魚尾葵、小臘、南天竹、海芋、蜘蛛蘭、春羽、旱傘草等植物,形成了多樹種、多層次和多色彩的空間立體效果和線條優(yōu)美的林冠線對于貫穿南北的步行道,種植了蟛蜞菊、蘆葦等地被和觀賞草植物,其優(yōu).雅、樸實、剛強體現了濕地公園的“古樸、野趣、自然特征.而對于公園陸生植物的配置,則保留了大部分的原生鄉(xiāng)土樹種,如芒果、荔枝、烏桕、臺灣相思、檸檬桉等,配以灌木和地被,形成了喬木+灌木+地被的復層模式,色彩鮮艷的花灌木,突出了喬木的形態(tài)和姿色,使?jié)竦毓珗@呈現變化豐富的優(yōu)美景色,而鮮艷的草本花卉和草坪則襯托喬木的個體或群體美,營造空曠的植物空間景觀,形成良好的視線。

人文景觀營造

在濕地公園中主要的藝術小品有置石、木橋、圍欄、坐凳以及鳥嶼上的景觀亭兩塊大小不一的置石分別設在濕地公園貫穿南北兩側的水上通道的路口處,北側置石刻有濕地公園-鮮活靈動之美" ,南側置石刻有“人與環(huán)境友好,人與自然和諧”,兩塊置石半隱于叢林中,不論是形體還是顏色都和環(huán)境顯得格外的和諧位于水上通道的兩座木橋和一個親水平臺,在材料上選擇了古色古香的木質做法,使其更具有親和力.圍欄主要是位于將樂路與濕地公園毗鄰的木棧道旁,做法上采用的是1250px高的木圍欄對于坐凳,則是更加的精心布置,坐凳的位置 大多都選擇了較偏僻的樹下或是人流量較少的位置,旨在使人與自然融為體對于鳥上的景觀亭, 隱于叢林之中,是濕地公園中的畫龍點睛之筆,此亭不僅為們視覺的焦點,也是各種鳥類的棲息之地。